返回栏目
首页法治 • 正文

K601次列车上一女子睡觉丢失手机 微信里3388元不翼而飞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xuan

  火车上睡觉丢了手机 微信钱包里3388元“飞”走了

  警方提醒:重要证件的照片不要存在手机里

  在卧铺睡得正香的周女士,不知道有“黑手”伸向了自己,等她发现手机丢失,又去补办了手机卡,却发现微信内的钱不翼而飞。

  手机有开机密码,转钱有支付密码,周女士的手机是怎么被人顺走,又是如何被“突破”重重密码的呢?2月8日,记者就此进行采访,请民警解开其中谜团。

  下车补办手机卡,发现钱被转走

  K601次列车,从北京到太原要经过8站,行驶时间为9小时57分。2月5日7时许,即将驶入终点站太原站时,睡在硬卧车厢的周女士才从梦中醒来,醒来就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心想手机也不太好了,丢了就丢了,不想麻烦,我也还有事儿,所以没在火车上报警。”周女士说,她下车后补办了手机卡,登录微信,才发现微信钱包里3388元钱不翼而飞,她这才报了警,“那会儿已经下午3点多了。”

  在太原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周女士将事情经过告诉民警。她说,上车后还用了手机,凌晨5时许还看到手机在。民警了解情况后又查看了列车时间表,确认手机不见的时间是应该在早上6时以后,6时以后经停的站有原平、忻州和太原东。民警调查后发现,和周女士在同一车厢的人里,有两人可能有问题,其中一名是男子,在原平下车,另一名是个26岁的女子,在忻州下车。

  兵分两路,民警迅速找到嫌犯

  民警初步锁定这两人后,为了找到转钱的用户名,6日一早,7位民警兵分两路,两位民警前往深圳腾讯公司查找信息,另外5位民警到原平和忻州找线索,抓嫌犯。

  太原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副支队长樊中健、刑侦分队大队长刑志峰、副大队长赵小明和两位民警于6日上午抵达原平,根据实名信息找到同一车厢内的男子,经过询问和调查,排除了他的作案可能。

  为了尽快抓到嫌犯,5位民警没有停留,没吃午饭,又赶到忻州。根据身份信息找过去,却没有找到嫌疑人。经过走访,民警从一位村民口中得知,嫌疑人的父亲在当地一所中学做临时工。民警立即赶到嫌疑人父亲的工作地点。为了不打草惊蛇,5位民警在零下20℃的傍晚蹲守。

  去深圳查找信息的民警也有了消息,周女士的手机是通过微信“面对面”把3388元转给名叫“凉一凉”的账户。民警联想到,这位嫌疑人也姓梁,会不会就是一个人呢?

  民警蹲守5个小时,还不见嫌疑人的身影。民警决定找嫌疑人的父亲了解一些情况。偷手机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并且还不确定对方就是盗窃者,所以民警以路人的身份和嫌疑人父亲闲聊起来。聊天中,这位父亲很骄傲,说女儿在北京工作。到了下班时间,民警跟着嫌疑人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民警就发现了桌子上放着周女士所说的VIVO手机,旁边还有拿下来的手机卡。

  正在这时,嫌疑人回家了。嫌疑人坦白手机是自己拿走并转了钱。

  用身份证照片改密码转走钱

  7日,民警连夜将嫌犯带回太原市。经过审讯,嫌犯交代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我不是专门想偷的,是从中铺下来,看到她床上的手机,就拿走了。本来就想玩玩,发现里面还有这么多钱。”嫌犯说道。民警问,怎么解开手机密码的,她称是试开的,因为密码很简单。

  那是怎么转账的呢?嫌犯交代,翻开周女士手机相册,她发现有身份证和银行卡号码的照片,就动了转账的心思。转账时,她先点击“忘记密码”,通过输入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又用验证码修改了支付密码,3388元就这么转到嫌犯的账户里。

  周女士告诉民警,她在火车上玩手机的时候,嫌犯就在自己跟前,她没当回事,现在想想,当时嫌犯应该是记住了手机的开机密码。

  目前,嫌犯已被刑事拘留。

  民警提醒:贵重物品要贴身保管

  “火车上,尤其长途,大家容易犯困,但是在睡觉前一定要将贵重物品放好。如果携带的财物比较贵重,可以告诉列车员,让他们帮忙看管,财物最好都放在视线可监控的范围之内,不要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太原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的民警告诉记者。

  民警说,平时有很多旅客直接将手机放在桌子上就不管了,这样不仅会被别人顺走,自己也会容易遗忘。有些人可能连手机密码都不设置,这样也有安全隐患。当需要使用手机输入密码的时候,一定要确保环境安全。民警还提醒,一定不要将重要证件的照片存在手机内。有些人怕自己忘记,就习惯用手机拍照,殊不知,这样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导员说:“如果非要拍照,最好放到有密码的软件中,并且要分散储存。随着科技进步,手机支付越来越方便,但也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大家在享受方便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隐私、密码。”

  在之前的采访中,记者曾遇到过有人将所有关键信息和密码记录在一个本子上,随身携带。记者在此也提醒大家,不要用简单的密码或者和生日、身份证号有关的数字,也不要把密码记在本子上,还和银行卡、手机等放在一起。

  本报记者 贾蔚然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