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法治 • 正文

南财学子暑期调研 助力新时代套路贷防控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问天

  打击套路贷,拒绝做韭菜

  8月5日至8月19日,南京财经大学校法学院套路贷防控调研团在对线上数据分析有了一定的成果后深入所在地周边社区进行深度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将调研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安徽与江苏两个省份。

云图片

团队成员与三里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占瑞洁摄

  团队成员在安徽调研的第一站是合肥市庐江三里社区,三里社区既是城乡结合部,又是破产停产企业集中区,同时与庐城工业新区毗邻。随着庐城经济不断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张,三里社区紧紧围绕县、镇发展方向,积极支持县、镇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将社区庐城老工业中心发展成为集商贸、服务为一体的新兴居住中心。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少社区居民有发家致富的愿望,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部分人就走上了不良贷款的道路。其中就有一些惨剧的发生,诸如兄弟借钱无力偿还结果陷入传销组织的圈套。后来,社区注重贷款风险的指导教育,在社区活动中心组织相关主题晚会,用庐江方言编成小品,在娱乐中启发居民的风险意识,以期有良好的成效。另外,社区也积极联系一些农村银行的小贷业务,保证居民“贷的放心”。随机走访相关商铺后,在超市、早餐店饱和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利用小微贷款开起来水果店、蔬菜肉食店,既方便社区的居民生活,又能及时盈利偿还贷款,可谓是生活的有滋有味,没有受高利贷影响的不利局面发生。

云图片

塔山社区的法制科普长廊 占瑞洁摄

  合肥市塔山社区是团队在安徽调研的第二站。塔山社区被评为市“企业退休人员标准化管理服务社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施齐全、环境整洁,扶贫专门窗口、退休人员服务站、公交IC卡办理处等将原本需要居民去多处机构才能办理的事项集中,使得社区中的老年人基本生活有保障、金融贷款风险降低。塔山社区在线下利用“科普走廊”向居民普法,将防诈骗小知识以图文并茂的漫画形式展现出来;在线上利用居民微信群定期发布一些反套路贷的法律知识点,及时了解社区居民贷款动向。线上线下联动措施的有效实施更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但是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老人接受新型防诈骗信息仍然存在难度,对老年人采用以入户宣传为主、联系子女为辅的方式才能做到不留“被套路”的风险死角。

云图片

无锡市惠山区受访者填写调研问卷 顾希潜摄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是团队在江苏调研的第一站,团队成员把调研重点放在了惠山区人流量较大的万达步行街和制造服务业发达的高力汽博城附近。在万达步行街上的随机采访中,受访对象多为学生以及无锡老居民。此次采访的对象中,几乎没有人对套路贷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或定义,大多数人仅仅是听过这个词,年轻人对于套路贷还稍微有一些了解,老年人对于此类“套路”类型诈骗还停留在前两年国家大力整治的电信诈骗上。汽博城内的商家规模有大有小,但都有自己运作的资金链,为保稳妥,多数商家在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会通过抵押商铺住房来回笼资金,对于民间借贷的机构,大多商家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具有较高的警惕性。

云图片

团队成员走访南通市中城街道海光社区住户 刘悦摄

  江苏省南通市海光社区是团队在江苏调研的第二站,几年来多次获得江苏省和谐文明示范社区、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社区、江苏省充分就业社区社区等荣誉称号。负责人向团队介绍了社区的情况,随着近些年来生活水平提升,绝大部分住户居民都不存在大额贷款的需求。对于个体私营单位,存在贷款需求的,他们也基本通过银行进行借贷或者亲戚朋友间借贷以缓解用钱的压力。当涉及套路贷相关问题时,负责人表示,由于海光辖区私营户很多,所以平时就比较注重在金钱方面做警示宣传,社区有专门介绍各类贷款和股票投资风险介绍的宣传单,往前节假日的时候也会有社区工作人员到所在辖区的住户和私营单位进行法律知识和最近新型诈骗类型的科普,帮助住户居民远离套路贷相关风险。团队随机走访了几家住户,询问他们关于套路贷相关问题的认知程度。海光社区中老年人居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老人对套路贷是完全不了解的,但他们对贷款同样警惕性很高,基本不会采用贷款的方式,在遇到资金需求除了拿出自己的存款,都是求助于亲戚朋友。而中年人则对套路贷有所了解,但具体的区分也是较为模糊,在实践中的形式他们也都觉得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

  通过此次征集问卷与线下走访活动,调研团发现当前社会大众对于“套路贷”的了解程度仍然是非常有限的。社区居民和商家虽然对民间借贷机构存有一定的警惕性,但由于缺乏“套路贷”相关知识常常会在无意间陷入职业放贷人设置的圈套。社区可以适当借鉴此次调研社区的做法,注重对居民贷款风险的指导教育,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通讯员:杨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