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律师制度恢复以来,中国律师行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的发展。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国际格局、社会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身处百年一遇之变局中,肩负神圣使命的上海律师行业将如何应对?
为了促进海派律所的共同发展,恰逢律所成立25周年之际,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海华永泰)于9月21日下午主办了“潮起东方”海派律师事务所战略发展论坛,邀请律界大咖围绕“海派律所的战略目标与国际化”、“海派律所的专业化与市场化”、“海派律所的文化与青年律师培养”等主题展开研讨。本次论坛由人民日报融媒平台、律新社等多家媒体提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全国律师行业党委委员章靖忠,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季诺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此外,出席会议的还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马长山,上海市长宁区司法局党委书记林子岳,上海市司法局律工处处长叶斌,各高校法院院院长、律新社CEO王凤梅及数百位法律界专业人士。
变局中的海派律师——“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上海是全国法律服务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是实行中央所有法律服务对外开放试点政策的唯一地区,上海律师天然的具有国际化优势。在重大变局之下,上海律师行业发展如何引领区域发展、如何应对疫情的冲击与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如何建立与上海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海派律所是此次论坛的重要主题之一。
领导致辞环节,上海律协会长季诺首先公布了上海律师业最新数据:截止2020年9月,上海律师人数29600余人,律所1690家。2019年上海律师行业总创收增长16.9%,律师人均创收增长5.8%,总创收与人均创收位于全国前列。季诺会长提到,上海律师行业欣欣向荣,但仍存在律所规模化水平不够、品牌效应有待提高、青年律师培养还有待提升和改进等问题。
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东方大国迅速崛起的身影。中国的快速进步,基于中国制度的先进性,也离不开中国律师的参与。施伟东欢迎所有有志于法学学术研究的法律人士与《东方法学》一起为行业和社会前行献力。
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章靖忠谈到,在中国律师业版图上,上海律师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想要看清中国律师业的走向,上海律师行业是绕不开的。在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当下,围绕海派律师的发展战略展开讨论极具意义。在如今这个“唯有变是唯一的不变”的时代,海派律师应当积极应变,担当引领中国律师行业走向世界的重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总结了“海派律师”开放、敏锐、善算、精致的四大特点和内涵,他相信,海派律师将会成为一枝独秀的律师派别。
海派之海华永泰——“海阔纳百川,业专气自华”
海派文化虽为世人熟知,但由其派生出的大量“海派律师”与“海派律所”究竟有何内涵与特点?作为海派律所之一,海华永泰很好地诠释了海派律所的发展内核。
25年来海华永泰始终恪守“专业赢得尊重,携手成就理想”这一理念,开展“时尚党建”为律所发展筑魂;发布国内首个律所发展指数——“海华发展指数”,不断推动律所品牌建设;将青年人才培养和专业化建设作为律所发展的重中之重,成立了“海华学院”为国内外青年律师赋能;从未与其他律所合并,依靠内生式增长,跑出了海华永泰“加速度”,目前在全球拥有近20家分支机构,连续13年创收保持30%左右增幅,已发展成为海派律所中的杰出代表。
会上,海华永泰所主任冯加庆律师在主办致辞中回溯了海华永泰的发展史,从一家人数不足5人、名叫“古北”的律所到享誉上海、立足全国、辐射全球的千人规模大所,“海纳百川,气华致远”不仅是海华永泰行稳致远的秘诀,亦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更是海派律所的精神传承。
在海华永泰党委书记、管理合伙人马靖云律师的精彩主旨演讲中,她将“海派”的内核概括为“开放包容”的气度、“时尚创新”的神韵和“精致务实”的品格。
简而言之,海派律师事务所的特点体现在更宽广的视域、更包容的心态、更充分的交流,对国际化接受度也更高。海派律所的运营模式、团队合作模式、利润分配模式都不断借鉴国际大所的先进经验,很多律所把国际化作为战略目标。海派律所对于时代发展、市场需求有非常敏锐和迅捷的感应,在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等方面都颇具创新精神。
在论坛启动仪式上,伴随着气势磅礴的音乐,数位与会嘉宾将美酒倒入装置之中,烟雾随之升腾,星光洒满舞台,“海纳百川,气华致远”的蓝色字体逐渐显现。追求“精致”的文化传承使得海派律所精耕细作,对服务标准有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会更审慎地对待规模化。而追求“务实”则使得海派律所更注重“做久、做好”,更关注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海派律师之百家争鸣——“前路漫漫,上下求索”
技术影响了行业发展的方式与趋势,而疫情则改变了整个国际格局与社会发展进程。变局之下,海派律所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海派律所的专业化、市场化之路如何走?海派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青年律师培养?
变革之下,更显真知灼见之可贵。本次论坛共设三个分论坛,十多位知名律所管理者齐聚一堂共海派律所战略发展。
在分论坛一环节,通力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俞卫锋,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管理合伙人、副主任陈青东,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总所主任、联席会主席吴坚围绕“海派律所的战略目标与国际化”主题进行研讨,该环节由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海华学院院长余盛兴主持。
俞卫锋律师指出,经济发展态势不佳时,法律服务业反而相对稳定,新的业务机会不断产生。在上海也有很多国际化的机会,律师应具有国际眼界,抓住身边的机会。
陈青东律师提到,疫情影响下,外界环境变幻莫测,律所应坚持综合发展,不用过于担心业务发展。陈青东律师预计,今年上海律师的创收还会有所增长。
吴坚律师认为,由于中美两国的关系日趋紧张,美国政 府会穷尽各种手段打压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涉及到保密责任的问题,一些国企不方便寻求外国律所的服务。因此,对于中国律所来说,国企业务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专业化一直被视为律师立业之本,近年来,随着律所规模化趋势的推进,如何处理专业化与规模化之间的关系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同时,律所的市场化发展路径也被行业密切关注。
在分论坛二环节,上海律协会长、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季诺,上海虹桥正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倪伟,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马晨光,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管理合伙人陈峰围绕“海派律所的专业化与市场化”主题进行研讨,该环节由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管理合伙人管建军律师主持。
季诺律师认为,职业化是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前提,市场经济是律师行业专业化的基础,在进阶的过程中,律所要做好理想主义和市场主义的平衡,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看得更远。
倪伟律师认为,专业化就是市场化。律师的定位本就是“专业人士”,从一片红海中杀出来的办法应该是“差异化”,如果一家律所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就不再需要考虑市场问题,若仍然需要考虑市场问题,那么律所就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做到极致。
马晨光律师谈到,专业的律师与团队都需要靠业务历练,用专业赢得市场与尊重。专业化非常考验律所的管理能力,律师在细分领域的耕耘也需要依靠律所的支持。
陈峰律师认为,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市场化,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律所、律师的发展。在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中,律所的专业化最重要的是律师团队的专业化。
除了专业化、市场化这些宏观的律所发展话题,青年律师培养也是行业永恒的话题与难题。在海派文化的大背景下,青年律师该如何培养?如何留住人才以传承海派律所文化?
在分论坛三环节,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管委会主任曹志龙,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管理合伙人欧阳群,华东政法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张国元围绕“海派律所的文化与青年律师培养”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研,该环节由上海市君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管委会成员徐培龙律师主持。
曹志龙律师认为,想要留住青年律师,有两个字很重要,一是关心的“心”,二是薪水的“薪”。文化是律所发展最重要的粘合剂,律所需要有能够海纳百川的文化理念。
欧阳群律师提到,培养青年律师时,律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青年律师符合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对于青年律师来说,驱动其努力工作的或许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对工作的认同感。
张国元院长谈到,对于青年律师来说,实践机会是最重要的。让青年律师和律所一起成长,也能让青年律师更有归属感。
在闭幕致辞环节,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执委会委员、高级合伙人朱林海律师谈到,海派律师极具包容性,同时注重“精致感”,不以达成眼前的合作为目标,而是期望能够获得信任与长期合作,“务实的作风”是海派律师重要特征之一,规模化和专业化是接下来海派律师关注和发展重要问题。
经过四个小时的精彩研讨,“潮起东方”海派律师事务所战略发展论坛圆满落幕。新格局下,律师行业全新发展机遇已然显现,如何肩负行业使命和责任担当从而创新行业发展,海派律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