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共舞迎藏年,非遗法雨润心田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校园内,藏历新年的欢歌穿透寒冬。大红灯笼与五彩经幡交相辉映,身着传统盛装的藏族学生热情洋溢,引导汉族师生踏入“罗萨”(藏历新年)的节日画卷。浓郁甜香的酥油茶在众人手中传递,象征五谷丰登的“切玛盒”装满青稞与糌粑,一声声“扎西德勒”承载着最厚重的祝福。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燃起,藏汉师生手手相连,踏歌而舞。古老锅庄的节奏铿锵有力,彩袖翻飞如虹,每一次顿足与旋转,都在寒夜里激荡出超越语言的热流,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意深深镌刻进每个人的心底。
欢腾的锅庄余韵未歇,活动重心自然转向文化传承的深层对话。在精心布置的教室内,一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恳谈热烈展开。项目团队巧妙避开生硬说教,围绕学生熟悉的唐卡、藏香、藏戏等瑰宝,解读法律如何为这些“活化石”撑起保护伞。当谈到非遗项目认定、传承人权益保障及防止不当利用等具体条款时,学生们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彩。“原来家乡父老精心制作的藏毯图案,法律是这样守护原创的!”一位女生豁然开朗的感慨,道出了普法与生活共鸣的力量。非遗法条文在藏香氤氲与对家乡风物的共同追忆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本,而化作守护精神原乡的坚实盾牌。
这场以节日为桥、以共舞为媒、以法律为锚的活动,在师生心中激荡起持久回响。它不仅让汉族师生沉浸式触摸到雪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非遗保护的法治理念根植于藏族青年的心田。一位参与组织的藏族学生动情地说:“在异乡庆祝罗萨,能向这么多伙伴分享我们的歌舞和习俗,还让大家明白了保护它们的法律道理,这新年过得格外有意义!”这生动的一课深刻昭示:文化的互赏互鉴是最牢固的纽带,而法治的薪火相传,正为各民族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注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抱得更紧、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