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近视将成为“国病”。
而就在该报告出来的前不久,网上爆料出杭州西湖区三墩小学的一则规定:学生两眼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这件事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一部分网友赞同这样的规定,认为这样的规定能够让孩子重视视力保护,增强自律。反对的网友称,这规定太武断了,“三好”和近视并无关联,有的学生爱学习看书多近视了,还有的是遗传,一刀切不合理。
不管这项规定是否适当,但近视问题已经愈发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更早些时候的两 会时,同仁医院院长,全国政 协委员王宁利就提出,近视眼防控必须是国家战略、全民行动。诸多迹象表明,近视问题已经越发严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大患。与此同时,与近视患者息息相关的配镜行业,该是什么态度呢?对于行业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但是这样一个关系着人类健康的行业,仅仅只需要关心生意吗?
显然,当下的配镜行业还很不成熟,网上随处可见“如何避免配镜别骗”,“如何不被眼镜店老板忽悠”这类文章,行业内价格混乱,品质参差不齐,验光专业度不够,服务意识欠缺等等现象,对于近视患者都极为不利。在近视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若眼镜店不能快速成长,提升产品品质与专业水准,又怎么来守护好视力的最后一道防线?
就当下而言,眼镜店急需做好以下三点。
要有医者担当
配镜是个半医半商的行业,配镜的目的是为了矫正视力,验光的最终结果是为获取一个最适合的度数,但是很多商家为了牟利,不顾患者的眼睛状况,无中生有,强行添加度数,或者就是强推产品给不需要的人。这违背了一个医者的职业担当,也丢掉了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眼镜店需要具备人文情怀,在获取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患者的眼睛,摆正一个服务者的态度。眼镜店如果在产品或者技术上弄虚作假,是作恶,跟“三聚氰胺”“毒疫苗”没什么两样。所以,在动念头之前不妨想想,光明对于别人意味着什么?
售后服务不够重视
每一副镜片经过加工装配之后都是唯一的产品,即定制产品,就像是在戒指上刻了一个名字一样,都是唯一的。所以行业内历来都有定制不退不换的规则,即严格来说很多眼镜店是没有售后的,顶多是患者佩戴很不舒适的情况下再考虑更换。另外,眼镜也不是易耗品,一个人一副眼镜平均要戴差不多2年,所以大部分眼镜店的核心在于拉新顾客,而不在于维护老顾客,所谓的一棒子买卖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购物不是付完钱就结束,任何商业行为都应该有售后保障,眼镜行业也不例外。商家理所应当对顾客有始有终,如果顾客不舒适就应该想办法帮助顾客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不该形成这样一种不管不顾的共同默契。
尤其是配镜之后不退不换的原则,有必要作出一些调整。好的一点是,随着商业时代顾客消费意识的崛起,现在已有很多眼镜品牌开始调整自己的售后体系,JINS(睛芝)有一个月之内佩戴不适可以更换的条例,启明眼镜更是有30天内无条件退换镜片镜框的承诺。可见,商业环境正在催生着越来越多更加重视服务与口碑的品牌诞生。
验光师承担导购角色过重
一个60㎡的眼镜店基本配置人员是2到3人,而这些人员基本都是验光师,因为眼镜属于低频行业,每天客流量并不大,所以,为节省人力成本,门店都不设导购人员,几乎每个眼镜店的验光师都需要同时承担验光和销售的工作。而且验光师的大部分收入来源都是销售提成,他们的角色已经几乎成为了一个销售。
这样的人员配置有利有弊,但显然,弊大于利。好处就是验光师更了解患者的眼睛状况及产品,直接帮助患者选择会更理想,而且导购需要具备视光学基础,要找到合适的人并不容易。
但是也有两个弊端。
一是这样的角色安排会分散验光师的精力,验光师就无法真正专注于验光,以及技能的精进。
二是人都是KPI导向性,考核什么就重视什么,凡是销售角色都会有提成,这就很难避免验光师不会为了个人利益去推荐更贵的产品,而非更合适的产品,甚至有的还会为了一些利益去篡改患者视力状况,失去了一个医者最根本的操守。
权衡之下,建议还是应该尽可能将验光师从导购角色中剥离出来,至少不要存在利益相关,让其可以客观的从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去看待患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