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宝典 法眼 生活 司考 图片 文书 咨询 律师

法治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汽车 数码 法治 消费 娱乐 教育 热评

发挥新生代律师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来源:it资讯网 作者:静文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0-24 20:45

  律师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律师队伍是依法治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加强对律师队伍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律师自觉遵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等从业基本要求,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当前,我国律师队伍正值新老交替,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一大批青年律师是法治工作队伍和律师事业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对于推动律师事业蓬勃发展、推动法治事业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律师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队伍不断壮大、作用有效发挥、制度日趋完善。尤其是青年律师作为我国新生代律师的主要代表,成为开拓律师事业新局面、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支生力军。实践表明,新生代律师学历高、视野宽、思想活跃,应当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彰显高质量执业履责新作为。

  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我国律师队伍是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律师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方向清、目标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是法律规定的我国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作为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工作者,律师凭借业务能力和素养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司法力量,承担着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应当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落实到律师执业履责全过程各方面,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新生代律师面对新征程新使命,要在法律服务工作实践中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和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当前,律师行业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新生代律师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能力,夯实高质量执业履责的基础。一是秉持依法依规诚信原则。立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定律师职责以及法治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坚持统筹办理国内法律服务和涉外法律服务,统筹办理传统法律服务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法律服务,统筹办理各类诉讼和非诉讼法律服务,坚持守法合规诚信执业,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自觉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高质量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器”、社情民意“显示器”、社会问题“矫正器”、依法行政“助推器”、司法公正“平衡器”等职能作用。二是坚持思想引领、理论教育、制度建设与实践培养相结合,从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实践历练、制度安排等方面为新生代律师健康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培养一批懂政治、懂法律、懂经济、懂社会、懂外语,精通相关新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业务,具有丰富执业经验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新生代律师;加快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完善优秀律师参与立法、审判、检察领域的良性机制,更好整合运用优秀律师等法治建设资源;逐渐扩大律师参政议政、参与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机会;进一步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完善律师执业保障,维护律师合法权益。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律师以法为业、以律为师,其执业行为是否规范,影响律师职业的整体形象,影响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律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律师所应承担政治、道德、法律和历史等社会责任的独特性。新生代律师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履责,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等能力,坚持从案件具体情况出发,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法律处理和解决问题,维护法律正确实施。近年来,我国在强调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同时,加强对律师依法办案的监督,广大律师依法履行辩护代理职责,在促进案件依法公正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少数律师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问题。为严明执业纪律和执业底线,规范律师执业行为,我国及时公开对律师、律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决定。与此同时,坚持做好律师维权惩戒工作,定期向社会发布典型案例,始终引导广大律师依法依规诚信执业,在执业活动中勤勉尽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进一步积极发挥律协监管等的作用,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重视抓入职之初律师的培训,教育引导新生代律师系好“第一粒扣子”,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纪律红线不能触碰等高质量执业履责的思想观念,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矩和社会公德,崇尚言行举止文明,坚守执业底线;采取签订诚信执业责任状等多种方法,提高行业自律管理能力,对极不负责任律师的言行要正视并及时回应,对违反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法律的律师要从严惩戒;注重加强警示教育,引导新生代律师珍惜并维护律师的信誉和行业形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责任编辑:静文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法治中国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