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宝典 法眼 生活 司考 图片 文书 律师 咨询

企业


旗下栏目: 军事 健康 电商 企业

高招指标分配之争折射的深层次问题

来源:未知 作者:l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05 17:31

  摘要:高考指标分配不公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它虽然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但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口多食寡”,归根结底是人多的问题。人多问题不是操之过急可以解决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到那时,学生就学轻松,成人就业容易,空间环境优美,生活安居稳定,资源丰饶富足,美好前程无限光明。

  关键词:高招;名校;人事待遇;人口数量

  指标分配折射出什么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大都是采取对不同的省市分配不同录取指标的方式招生,而这种在全国各省招生指标的差别分配方式饱受诟病,一些生源大省的考生往往要考600-700分才能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由于招生指标的限制,很多成绩好的考生不能圆进入名校之梦;而另外一些指标宽松的地区考生,却相对容易进入好学校。因此,很多人提出改革要求,有的希望能根据考生人数比例分配各省市的招生指标;也有人提出应该全国一张卷高考,统一按高低分录取。

  但是,这些“合理化提议”是否就真的科学值得我们深思。

  网上流传一个小故事,说:在某个高中,新入学的一个长相标致男生,喜欢上了同班一个女生,他就不断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对方关注。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中却是“瞠乎其后”,女生对他并不多看一眼。一天,男生终于忍不住去直接找女生表白,女生说:三年后如果我在清华大学门口见到你,就答应你。而此后,男生就从班级中消失了。三年后,女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入学后她每日都会站在学校大门口凝望,似乎在等待什么。忽然,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她,她见到了那个男生,于是两人就如约走在了一起。后来,女生问男生:这两年多你去了哪里?男生说:告诉你个秘密,我转学到了西部XX省,在那里考300分就能上清华,所以,你的要求我做到了。

  这个故事揭示了:有人为上名校而“殚精竭虑”,也暗示了上名校的重要性。故事有些夸张的反映了实情,它映射出了高招指标分配的不公平,也映射出了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平衡,还映射出了人们“有办法”应对上不了名校的难题。但是,这个故事还映射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在我国存在着300分和700分的学生能够同时进入一个班级学习的现状,而且能同时达到毕业水平,我们有什么因材施教的高招才能实现,而我们的大学是否存在进门把关,出门放行的潜规则,这种现状对我国的人才培养起了什么作用。

  人们一直在说指标分配不公平,但怎样才能公平,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按考生数量比例分配指标。但这显然也不能解决300分和700分同时进名校的问题,因为,全国的基础教育不平衡,各个省、市、地区的考生成绩必然有差别,每个省的拔尖人才的学习成绩也有落差,他们同时进名校就类似于300分和700分同时进清华。另一种提法是全国高考一张卷,按高低分录取。但在当前全国基础教育水平不均衡状况下,这样做,很可能使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没有考生能进入名校学习,这将导致落后的更落后,显然也不可取。

  高考指标分配纠纷,其实体现的是“僧多粥少”的问题。如果没有那么多考生,或者学校能够容纳足够多的学生,怎会出现这些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并未涌现。

  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不能从表面现象提表面问题。

  二、“前程”之忧又衍生什么现象

  事实上,一般的家庭,每个考生拼命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所谓的前程,就是要使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水平,但这是由其在社会上拥有的政治、经济地位来决定的,而其政治、经济地位又需要通过就业或创业来实现提升。所以,家长和孩子都是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他们要从娃娃抓起。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家长大都从幼儿抓起,甚至连房子的地理位置、自己的工作都先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学生的课程、作业也很多,书包沉,活动时间少,随之而来的则是身体素质下降。应试教育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忽略素质教育,从小没能掌握一些社会常识,自我生存能力差等。

  而中学教育年年喊减负,可实际情况却是不断加负。例如:中学教材的内容不断扩大了一些原本在大学教材里的内容,高中数学里增加的“导数”,“微积分”等就是这样的。这到底是在“减负”还是“加负”?但不这样做,原先中学那些知识早都被学生都学透了,很难再通过它们考出成绩差别了。

  到了大学则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四年本科学习后就业,另一种是继续考研。

  如果选择第一种,学习压力就很轻,学校每学期考试不是全国性的,考卷也由任课老师评分,再加上各种环境、人际因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毕业;

  若继续考研,则除了统考政治、英语外,其余则根据专业分别再考一至两门专业课,考试范围大大的缩小了;另外,有些选择导师的考研,专业课则需要事先得到导师的认可,这些都减轻了统考带给考生的压力。可见,考研的难度远远低于高考,这也是我国现在研究生群体庞大的一个原因,有的学校的研究生数量与本科生数量持平,使得在校生总数达到六、七万人,这让我们感到,这所大学似乎不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场所,倒更像是在进行普及教育。

  学生进入社会面临的大问题则是就业,无论是大学、硕士、博士生都有这样的难题。90年代初大学开始了扩招,这在当时可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过度的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凸显出来,就业岗位供求关系失衡,供远大于求。在这种环境下,一些用人单位必然增加了选择空间,或者说他们不得不进行选拔;另一方面,一些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大学生也不愿意干。有些人将这种现象归咎于现在的大学生好高骛远,不愿意干艰苦工作。但这种观点并不被普遍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学历人员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从高毕生(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他们的比例应该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越往上人数越少。但现在却不一定是这样,有的学校研究生数量极其庞大,这些研究生毕业后,一定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问题,而本科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原本,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员,工作定位不同,他们各自应当从事的工作领域也不同,打乱了这种规律,就会出现混乱,大学生本身不是干那些繁重劳动的群体,也就不难理解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干某些工作了。

  此外,多年中国人口总数持续攀升,每年新生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几年后,毕业生人数必然增加,但是,我们的国土面积却不富裕,能利用的土地都用上了,不断扩大的城市依然拥挤,就业岗位很难增加,农村土地一方面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机械化农业生产,也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这是导致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人在说:中国缺少劳动力,但你认真观察一下,是否能看到:我国的工业机械化程度快速提高,原来的人工作业很多变成了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信息化得到长足发展,原来很多部门全靠人员处理的信息内容,现如今都使用了网络化程序管理;军事领域高精尖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无人机、无人战车等等这些都明显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剩余劳动力增加和就业人员压力更大。因此,不可盲目认为劳动力缺乏。

  三、人事待遇方式是问题的推手

  拼命学习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上名校,为了取得高学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有个好前程。但是,拿个高文凭也不等于直接有了好前程,它需要某些变换,这些变换就是人事录用、财产分配、干部提拔等关键制度,在这几点上,人事和组织部门说了算。当然,也有自己创业取得成功的,但那些人只是凤毛菱角,大多数是做不到的。大多数人主要还是靠进入企事业或者机关单位工作而踏上前途征程。

  对于进入好企业工作,由于毕业生人数远超出需求,因此,老板总是要挑选的,挑选的办法大多是:考察你的文凭。很多老板认为,文凭高的学生能力一定强。否则,若去考察你的工作能力,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不一定有满意的效果,很少企业愿意这样做。

  对于效益不好的企业,即使老板无条件接收你,恐怕你也干不了几天,你会感到“没有前程”。

  而要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可能文凭就更为重要了,即便是统一录用考试,对报名者也都设有学历门槛,这自然是学历重要性的一个体现。能够进入这里工作是一种幸运,很多人想进却进不来。

  当你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后,你的待遇就一定和学历有关,学历高者的待遇一定高。在机关,职务晋升提拔时,学历是重要基础,它对前程很有影响。在事业单位,干部提拔与机关单位类似,但除了提干以外还有另一个渠道就是晋升职称,不过,职称晋升对学历要求更高,虽然都在提倡职称的评、聘分离,但多数事业单位并未这么做,还是职称晋升待遇就提高。

  可见,如何就业是决定人们前程的关键。在人生这个链子中,前半部分的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虽然只是其中一环,但它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因为在你就业时,人们已不再关注你的中学在哪个学校就读和学习成绩如何,而要看你的大学第一学历是在哪所院校取得,和最终学历是什么。在我国,名校是一个更高平台,这个平台决定了你在社会中人们对你的认可程度,在你将要提干时,上级也要看你的毕业院校和学历。所以上名校很重要,对你的前程有影响。

  这里,又涉及到了学生的毕业院校,而学校是被分了等级的,有名校,也有不起眼的学校。名校是因为其根基好,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有国家对他的政策好、投入多,使得他有能力更好的发展。有了好的办学条件,有了充足的经费,自然能够发挥优势、引进人才和建设各种先进实验室,学生也就有机会见到、学到更尖端的知识技术。而另一些较低层次的学校,政府就投入较少,他没有能力搭建一些实验环境和引进更好的人才,他的学生很难见到先进仪器设备、学到尖端技术,当然不可能高能。

  如此以来,人们对能出成果的学校就更加扶持,对相对较差的学校就不愿投入,形成一个规律,好的更好,差的则很难好起来。因此,人们将毕业院校平台作为对毕业生水平的鉴定标准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说了一大圈最终的结果是:人事待遇制度决定了你怎样才能有好的前程。而当今的人事待遇制度,则是通过鼓励你上名校而取得好前程的,但这不是待遇制度的问题,而是我国的现状不得不这样做。

  四、更深层次的探讨

  当前这种人事待遇决定人们前程模式鼓励了人们努力学习,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但是派生的问题也不能小觑。如: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压力也大,因为别人都在学,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高考压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影响;高招指标分配不公平;政府投入差别大,使得高校发展不平衡等等。

  从面上看,这些问题都无法单独解决。如果人事待遇不这样设计,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人那么多,不选拔一些好的而随便撮,恐怕没人愿意这样做,况且选人总得有个标准依据吧。

  种种问题都是现实,我们如果抛开这些关联因素,只去说高招指标分配合不合理的意义不大,因为在这种前提下,怎么改都有不合理存在。比如,前面提到的全国按考生比例分配录取指标,或者全国高考一张卷都没能根本解决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人口过多。中国总人口数已经达14亿,远远高于美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土面积相近的国家,这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稀缺,且高校和中小学都是这样。人口不断增多也是我国每年入学新生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这样,将来待就业人数就必然增加,而社会岗位却不可能随之增加,人多岗位少时,选人的门槛必然越设越高。

  人多的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下决心从长远考虑控制人口总数,否则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有人说,我国计划生育很多年,造成现在的老龄化情况严重,提高人口出生率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这是很片面的认识,如果现在大量生育,几十年后老龄化会更严重;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被很好的落实,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现状,那时,城市计划生育了,但农村几乎都没有受到任何约束,照样生三、四个或更多,城市的计划生育抵不过农村超生人口的数量。人口总数过于庞大,农村未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老龄化,它和计划生育的关系不大,老龄化是因为医疗、生活条件改善,人之寿命增加,人的新生与老死交替时间延长的产物,即使没有计划生育,老龄化依然存在,而且各国都有。

  关于老龄化涉及的养老问题,主要是高龄老人需要照顾的困难,在其还能行动时,对养老照顾的需求并不急迫,但到了高龄生活不便需要照顾时,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建设养老院去解决,试图通过生育子女去照顾自己高龄父母的想法,在当前行不通,很多子女自己困难多、压力大,更谈不上照顾老人。

  此外,人多,各种需求就多,就会造成资源匮乏,石油枯竭,道路窘迫,住房紧张,污染严重,土地不足,粮食欠缺等,而大量的粮食进口却隐含着安全问题。各种战略储备都是国家安全的必需,我们必须保证自己能够满足粮食需求和储备,才能应对外国的侵略战争。

  因此,应该从现在开始,重新考虑人口问题,这不是说不要生,而是要有计划的生,有调控的生,通过计算来决定某个时期的生育数量,要参考其他国家的人口现状,合理规划中国应有的人口规模和总数范围,要考虑国家的承载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还要考虑科技发展对劳动力需要求减少因素等,并参考国外人口状况,寻找出最佳人口总数的合理范围。

  五、小结

  高招指标分配矛盾只是一个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就业困难,假如人人都能称心就业,那就是人人都有好前程,假如没有就业压力,人事部门就没有必要再去设计一些选拔录用门槛,人们也就不需要处心积虑的上名校,那么就再也不会出现名校招生指标之争了。世界上欧美、俄罗斯等其它教育发达国家的这种问题就不明显,而我国却很严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供需失衡,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是“口多食寡”,归根结底还是人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下决心、从长远打算,解决好人口数量的问题才是唯一出路,而且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慢慢来,要经过几十年的调整,眼前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才能逐步得以改善。到那时,学生就学轻松,成人就业容易,空间环境优美,生活安居稳定,资源丰饶富足,美好前程无限光明。周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责任编辑:lin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技术支持:法治中国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