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宝典 法眼 生活 司考 图片 文书 律师 咨询

法治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汽车 数码 法治 消费 娱乐 教育 热评

达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系列报道(五)

来源:未知 作者:小仙女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3-29 11:39

  ——初步成效

  近年来,达州市司法行政系统按照司法部、省司法厅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统揽,以深化司法行政改革为抓手,努力为决胜全面小康,推进平安达州、法治达州、幸福达州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实现了整体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单项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目标。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 洋,到达州市渠县渠南乡大山村、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视察调研了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到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陡坑村公共法律服务室调研视察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时任司法部部长)张军,到达州市达川区河市镇司法所调研视察公共法律服务站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邓勇调研视察达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达州市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服务等工作受到了中宣部、司法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国务院扶贫办刊发了专题简报推广达州村级法律服务工作经验。国际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法制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和宣传报道,司法部官方网站、微信和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都进行了推介。

  一、服务资源更加有效集中整合,整体效应大幅提升

   欠发达地区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法律服务资源相对较少。通过纵向的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和横向的异地、行业、单位站点建设,以及热线、网络构建,编织成了公共法律服务整体网络;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各类法律服务资源进行了集中整合,形成了“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别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的运行模式,突破了各法律业务部门独立作战方式,各项法律服务资源形成了无缝对接。同时,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相互融合,有利于群众随时随地找到法律服务站点,选择自己信任的服务人员,从而使公共法律服务质效得到大幅提升。

  2017年,全市各级法律服务中心(站)窗口共接受法律咨询18000余件,办理法律服务事务5000件。“12348”法律服务热线接听来电同比增长3倍。

  二、服务党委政府大局更加紧贴,依法治理有序推进。

  法律服务被整合成党政顾问团、企业顾问团、法律服务小分队等多个团体,源头参与党委政府、部门单位、企业和村(社区)等组织的决策议事,为重点项目和脱贫攻坚提供法律风险评估、法律论证意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法治政府、法治单位、法治企业的建设,发挥出了整体优势,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奠定了基础。

  2017年,通过公共法律服务为党政部门提供法律论证意见1400余条;开展法律体检937家,培训企业管理人员2870余人次、审查合同协议1908件;协助起草、审核、修订村级自治组织章程、村规民约及其他管理规定900余条,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审查把关合同800余份。

  三、便民利民更加普惠,群众更多分享公共法律服务红利。

  随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窗口式、网络式、订单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精准化、规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了“进一家门、到一个窗、按一下键、办多项事”,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律服务的方便快捷。

  2017年,“达州司法”APP已拥有用户17000个,通过手机、门户网、法律服务热线等提出法律服务申请1470件,办结1450件;全市共接收普法订单878件,已完成订单869件;开展上门法律服务80件次;乡镇一级直接审批法律援助事项26件。

  四、公共法律服务日趋完善,加速推进了基层法治进程。

  随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工作更加系统化、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推出的延时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流动服务、视频接待咨询等法律服务便民举措,扩大了法律服务的覆盖范围。

  2017年,全市开展普法主题宣传活动1032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00余万多份,举办法治讲座1100余堂;调解矛盾纠纷4万余件,成功率97%;办理各类法律事务11.3万余件,其中办理法律援助2300余件,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任务。

  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既为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职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细化工作举措,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累更多经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达州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系列报道(五)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责任编辑:小仙女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技术支持:法治中国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