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宝典 法眼 生活 司考 图片 文书 律师 咨询

法治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汽车 数码 法治 消费 娱乐 教育 热评

广东穗恒林淑菁律师团队:他们把法律服务的“根”牢牢扎在社区

来源:it资讯网 作者:小仙女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30 11:24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推动法律服务进社区,是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推动社区居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以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社区法律服务有其自身特点,借助专业团队的“深耕”是有必要的。自2011年成立以来,广东穗恒律师事务所坚持把社区法律服务作为“主营业务”,一路专注前行,如今走到第10个年头,当初在社区中播下的这珠“幼苗”并没有成长为“参天大树”,律所的规模始终维持在10人左右,规模化发展的“天花板”明显,但律所所长期致力于的为基层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根”却深深地扎进了社区。受大环境的影响,律所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却异常执著,穗恒坚持在律所主导下推进社区法律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有一定典型性,这种探索实践在保障社区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社区治理法治化方面的现实意义也在日渐凸显。

  “这是对我们团队长期坚持立足社区,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工作的又一次肯定,也是我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动力源泉。”林淑菁律师欣慰地说道。

  人民调解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4月2日,广东穗恒律师事务所的廖琼灵、张建城、曾静仪3位律师同时入选“2019年海珠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作为律所的大家长,林淑菁坦言,自己很激动,很为获得荣誉的同事高兴,同时也非常感慨,“这份荣誉来得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背后是大家长年以来一以贯之的辛苦付出和奉献、牺牲”。她也希望,律所能继续坚定地朝着成立之初就已确立的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事业方向,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林淑菁第一时间率队冲上了第一线。“疫情防控是关乎老百姓生命的大事,我们责无旁贷!由于在社区工作的多年积累,我们熟悉社区的情况,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都有助于提供更精准的法律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她说。

  扎根基层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希望成为一名草根律师,扎根在社区,为邻里街坊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解决邻里街坊们的法律需求。”林淑菁说。

  林淑菁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在创办穗恒律所前,已经在婚姻继承纠纷处理等领域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律师界拥有一席之地。之所以舍“高”就“低”,选择一头扎进社区,林淑菁说,“让我的法律专业知识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这是我的初心!”。

  2011年初,为了践行自己的办所理念,林淑菁创办了广东穗恒律师事务所,主要面向基层,开展社区法律服务、中小型企业法律服务、公益法律服务和从事法律援助类案件的办理。成立当年,律所便与广州市海珠区的江南中司法所、龙凤司法所签订了“所所结对”协议,正式入驻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对律师服务村(居)工作的“试水”始于2011年的佛山。

  “每星期的5个工作日,我们都会委派律师到司法所里值班,接受群众咨询,参与调解,这都是免费的。”林淑菁说。不仅如此,穗恒还安排律师到居委会值班,接受法律咨询,还在社区开展公益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靠前”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2013年11月,林淑菁直接将律所搬进了社区,“现在我们律所到司法所、街道办,都只需步行10分钟左右的路程,街坊邻居们找我们律师办事儿更方便了”。

  社区法律服务,有其自身特点。通常案子不大、收费不高、内容却繁杂琐碎,处理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以前,规模较大的律所通常视社区法律服务为低端业务,工作繁琐不说,经济效益还不高,因此大多不重视这一板块。直到后来政 府日益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律所加入,不少新成立的小所也积极参与到社区法律服务中来。由此,社区法律服务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几年下来,如今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已普遍提高,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法律服务的质量如便捷、普惠、高效、优质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林淑菁说。

  不过,她表示,社区法律服务看似“低端”,其实对律师的专业水平特别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

  “一般来讲,社区法律服务是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因此除了法律专业视角,还需要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要求律师不仅需要具备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大局意识、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又因为承办的案件多为公益性的,应优先选择通过非诉的方式来解决,而这样就没办法得到诉讼代理费,因此还需要律师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林淑菁说。

  坚定执著

  进入社区以来,林淑菁变得更加忙碌了,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做不完的工作。“没时间陪伴家人,也没时间独处,每天的工作压力都非常大。”

  作为律所掌舵人,挫折与难关也是一个接一个的出现。

  首先,大环境的变化,不断压缩着律所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012年,与穗恒签订村居公益法律顾问协议的社区为35个,201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5。2015年5月5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 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规定每个律师最多只能担任5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由于穗恒是个小所,律师人数不够,不得不被迫放弃了一些合作。“其他所可能只是‘兼顾’,而我们穗恒是‘专营’社区法律服务,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新政给我们彼此带来的冲击也很不一样。但是,没办法,大环境如此,我们只能选择接受,并努力去适应。”林淑菁无奈的表示。

  可是,担任法律顾问的社区数量少了,林淑菁他们的工作量却并没有减少。因为穗恒长期扎根社区,与社区和街坊邻居彼此熟悉,遇到困难,大家还是更愿意找他们帮忙,通常他们也不忍推辞。

  “担任社区法律顾问有经费补贴,每年每个村(社区)大概2万元左右,没签法律顾问协议,也就意味着我们拿不到这笔补贴了。”林淑菁说。也即是说,同样的工作量,律所的收入却少了。

  据了解,去年穗恒又被迫与几个社区解除了法律顾问合同。不得已,林淑菁只好拿出自己为居民打官司挣来的钱来贴补律所的开销。

  其次,穗恒面临的另一个突出挑战,是人员流动性较大。

  由于律所在社区里办公,没有高大上的办公环境;每天的工作十分琐碎,且承办的大多是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家庭暴力、邻里纠纷等负能量案件,压力很大;另外相对而言,收入也不高,因为穗恒一直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能够通过调解等非诉方式解决的纠纷绝不走向诉讼,尽量不打官司,会影响收入,因为法律顾问补贴、法律援助补贴,金额都非常低……时间一长,不少团队成员选择了离开。

  “许多年轻人进入律所后,发现这里的办公环境,所做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前对这一行的想象,相去甚远,因此,不愿意加入,加入后呆的时间可能也不长。”林淑菁说,一方面招新人难,一方面“老人”流失严重,这是最令她头疼的事情。

  对于这些人的选择,林淑菁表示了理解。她说:“能够成为律师的人,基本上都是付出过许多努力的。他们想要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想要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都无可厚非。”

  那么,如此艰难,为何还要选择坚守?

  林淑菁表示,自己当初萌生做律师的想法,是因为看到了影视剧中,面对社会不公时律师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大义凛然,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时的那种力量。“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通过法律,给予更多普通人实实在在的帮助。”

  后来的坚持,则伴随着自己对社区法律服务的意义,认识的深化。

  法律服务进社区,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法治中国进程的基础工程。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面对的涉法问题大量增加、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法律服务机构追求“高端化”的倾向则加剧了法律服务资源的相对匮乏,因此,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使部分法律服务“平民化”,并且,转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优质、便利、高效、贴心的法律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切身需要的必然要求。其次,社区管理离不开法治。法律服务进社区,既能提高社区管理、决策水平,亦可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第三,社区稳定直接关系到城市基层政权的巩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法律服务进社区,能够切实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以前很多人会觉得律师距离自己很遥远、打官司很贵,因此许多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即便是遇到了法律纠纷,很多时候也很可能会对寻求法律服务的帮助,敬而远之。法治,出现了真空地带。”林淑菁说,法律服务进社区,能够让均等的法律服务惠及更多市民。

  而且,扎根基层这么多年,穗恒人与社区里的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律所服务的对象很多又是社会弱势群体,“显然,这会儿让我们离开,真的会有些难以割舍。”林淑菁说。

  同时,她也坚信,穗恒选择的发展路径有其独特性,它不是抽出部分时间而是举全所之力,不是安排个别律师而是律所整体,投身到社区法律服务中,并将其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来探索,这种发展模式,对促进中国社区法律服务更专业化的发展,应该是有价值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过多年的坚守,林淑菁和团队获得了来自社会、当事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诸多认同与信任。林淑菁个人曾获得2014-2015年度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还获得了包括法律援助优秀奖、广州市先进人民调解员、优秀社区法律顾问等各类奖项。律所也荣获了“公益性法律服务优秀律师事务所先进单位”、“社区法律服务先进单位奖”等荣誉的肯定。

  这是肯定,是鞭策,也是坚守的动力。

  “就我个人而言,能为社区居民实实在在的做点儿事情;能通过调解等非诉方式解决部分法律纠纷,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和为社会培养一批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经验的青年律师,这种成就感、满足感,是前所未有和无可替代的。”林淑菁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转眼间,林淑菁已在法律战线上奋战了19年,先后为数千人提供了法律服务。她曾经说过,为了“让法治阳光照耀温暖每一个人”的梦想照进现实,她愿意做照亮底层的那一缕微光,持续为普通百姓解决普通的法律问题竭尽所能贡献光亮。

  建言献策

  2016年10月,林淑菁当选广州市十五届人大代表、科教文卫委委员。

  做律师,林淑菁长期身处基层,在担任社区法律顾问和承办法律援助类案件的过程中,始终在和基层百姓及社会弱势群体打交道,因此非常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意见。结合自己的法律专业,履职期间,林淑菁更是严格坚持“用脚板丈量民情,用真心收集民意”,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实事。

  有一段时间,荔湾区宝华路恒宝广场周边的居民普遍反映附近的垃圾转运站存在卫生、安全、噪音等问题。经过实地走访调研,林淑菁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整迁宝华路恒宝垃圾转运站,建设幸福荔湾的建议》,得到了荔湾区政 府的高度重视。事后,当地责成有关部门采取了诸如合理调配垃圾转运、调整作业时间、大力整改周边环境等多项措施,加强了垃圾转运站的管理,使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垃圾转运站的后续整改工作,我还会持续关注。”林淑菁说。

  近年来,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频发,引发了社会和广大家长对校园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林淑菁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尽快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建议》。她提出,应当以加强校方责任保险等涉校险种的统筹管理,以及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督导和考核体制等为着力点,强化中小学生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该建议不仅得到了广州市教育局的完全采纳和积极落实,促进广州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以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科学系统、切实有效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维护广州校园平安,维护学校及周边安全,还被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评为2018年优秀代表建议。

  在社区开展工作时,有居民向林淑菁反映,当地一个公交车站“北山站”,只单方向(由北往南)设了站,给出行带来不便。为此,林淑菁在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增设科韵路(北山段)官洲北苑对面南往北方向公交车站的建议》,获得了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的及时回应,很快便依据实际情况增设了公交站,方便了约6万居民的出行。除此之外,通过广泛征集民意,林淑菁先后提出的《关于地铁十二号线“仑头站”更名为“北山站”的建议》、《关于广州工业博物馆在工业大道旧厂房改建的建议》,也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后续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

  作为一名从律师队伍中走出来的人大代表,在关注民生热点的同时,林淑菁也十分重视法治事业本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包括对律师同行正当权益的维护,努力为广州市的法治建设献言献策。

  互联网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补充,这些年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与此同时,涉互联网纠纷的数量也大幅增加。互联网时代呼唤互联网法治。针对这一情况,经充分调查研究,林淑菁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在广州互联网集聚区设立互联网法院的建议》。她在《建议》中指出,及时做好互联网法院建设工作,实现涉互联网产业审判专业化,是适应法治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的新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化解网络纠纷、维护网络安全、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广州作为受理涉互联网案件数量最多的城市,推动设立互联网法院,不仅有助于促进广州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广州互联网空间治理能力,也对提升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法治环境,巩固广州司法改革领先地位有着重要意义。该议案提出后得到了广州市中院的重视认可。2018年9月28日,广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范围内成立的第三家互联网法院。成立至今,广州互联网法院在探索互联网治理法治化建设进程中,敢为天下先,勇闯互联网治理“无人区”,多项创举领跑全国乃至全球,形成许多世界领先的经验,为全球互联网空间治理贡献出“广州智慧”,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司法建设成果的一张靓丽名片。

  林淑菁的这一建议,也被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评为了2018年优秀代表建议。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在林淑菁心里,当选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重托,自己唯有把这份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装在心里,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切实履职,才能不辜负群众的这份信任,才能对得起人大代表这个光荣称号。

  同心战“疫”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量广东律师的身影活跃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各条战线上。

  “这次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应当确保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统筹推进。”面对初期持续扩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林淑菁无比揪心。她深知,身为律师,自己有责任利用专业优势,和近5万名律师一起,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武器,为广东省抗疫工作在法治轨道运行提供法律支撑。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战“疫”打响后,林淑菁第一时间奔赴“前线”。

  2月10日,她又迅速在律所组建了抗击疫情公益法律服务团队,带领大家一起冲上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疫情期间,在我们律所服务的区域内,基层法律纠纷有所激化,增长比较多的是劳动纠纷、房屋租赁纠纷、经济合同纠纷。”林淑菁说。

  这支团队的成员除了林淑菁本人,还包括张建城、廖琼灵、曾静仪、曹莉桦几位律师,和律所实习人员周家影、实习律师梁舒欣,及律师助理林京瑾等。

  为帮助海珠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穗恒以律所专门组建的抗击疫情公益法律服务团队为主体,通过电话联系、现场走访、网络直播等形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群众、社区和企业提供疫情期间的公益法律支持服务,做了大量工作。

  统计显示,团队通过多种形式,为群众解答劳资纠纷、房屋租赁纠纷等与疫情相关的法律咨询共计30余次。

  廖琼灵、曾静仪两位律师不仅参与了社区疫情防护防控卡口的值守工作,还在此期间成功调解了某居民楼加装电梯纠纷和某租金减免纠纷。

  团队还深入企业,先后为广州市某美容有限公司、广州市某石油化工物资供应有限公司、广州市某贸易有限公司以及广州市某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及复工复产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合同纠纷、房屋租赁纠纷,以及劳资纠纷等常见问题,提供了法律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共克时艰。

  林淑菁还带队参加赵广军生命热线YY直播,先后开展了4场公益普法宣传。

  疫情期间,林淑菁“临危受命”,担任了海珠区工商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律师公益服务团团长,加入了广东新阶联“抗疫情”律师公益服务队,并且和张建城、廖琼灵、刘梅连、曾静仪其他几位律所同事一起成为了海珠区疫情防控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团成员,他们积极借助这些身份和平台,针对个人和企业的现实需要,开展了大量切实有效的法律服务工作。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成为了我们律所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林淑菁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法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是所有法律职业者的共同追求。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法律工作者,能共同见证、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林淑菁感到由衷的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9年,相对个人的一生而言并不算短,对于律所却也并不算长。风风雨雨中走过9年岁月的穗恒依然年轻,“现在我们团队的中坚力量是一群90后”,在林淑菁心里,这些年她最大的欣慰之一,是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律师一步步走向成熟。由于穗恒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总是新人换旧人”,从业年头越久,林淑菁和团队新进成员的年龄差距就越大,虽也会因为“旧人”的离去有几分伤感,但作为“大家长”的她,看到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律师不断成长、走向成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内心的那种欣慰、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她由衷地为这群年轻人高兴。“我有一种桃李满天下的感觉”,林淑菁笑着说道。“我也深切期望着自己一手带大的这群孩子,有朝一日都能像小鸟一样学会飞翔,将来在中国法治事业的天空中自由地展翅翱翔,并越飞越高。也希望他们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穗恒这些年一直坚持的理念,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多地为基层老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

  就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90后”的孩子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成为最美“逆行者”,并最终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守护了更多人,林淑菁坚信,自己律所的这群年轻人将来也同样能够担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

  “我们律所的年轻人,也参加了此次的战‘疫’,他们通过了此次疫情的检验,已经成熟的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也一定能够继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展现出‘后浪’真正应该有的青春模样。”林淑菁说。(文/彭川)

  【人物介绍】

  林淑菁,广东穗恒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主任、律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执业近20年,曾获得2016年“广州市三八红旗手”和“广州好人”称号,及“法援优秀奖”、“爱心法援律师”、“维护社会稳定奖”、“爱心公益奖”、“广州市先进人民调解员”等奖项肯定。担任社会职务包括: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广州市侨联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海珠区侨联第十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律师行业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海珠区侨联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海珠区特约监察员、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责任编辑:小仙女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技术支持:法治中国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