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360金融反诈实验室发布了《疫情期间假冒借贷APP电信诈骗分析报告》。调研发现,假冒知名借贷APP品牌诈骗工本费、保证金、解冻费等费用的骗局又呈现高发趋势。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底,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1万个,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仿冒APP下载量3343.7万次。 对此平安普惠联合《法治周末》和梨视频上线了一期预防仿冒金融机构诈骗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视频。视频中对仿冒金融机构的骗术做了详细剖析,希望能帮助消费者识别生活中的金融骗局,保护自身权益免受诈骗团伙侵害。 趣味科普揭仿冒金融公司骗局 四个建议帮助消费者识别陷阱 视频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趣味画面介绍了诈骗团伙的“诈骗套路三步走”。除了用与正规的知名平台高度相似的APP、网站“钓鱼”外,骗子更会主动出击。首先,骗子会通过海量随机电话或者群发短信,号称自己是知名金融公司,可提供低息贷款,诱导其添加所谓的客服QQ、微信。其次,通过十足的伪装,如“主动”上报自己的工号,晒出营业执照和盖有公章的合同等,来获得借款人的信任。最后,以需缴纳“征信费”、“手续费”、流水不足需证明还款能力等借口要求对方转账至指定银行卡。有小微企业主在短短几日内,损失了十数万元,当发觉不妥向对方质询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让人直叫苦不迭。 针对此类骗局,平安普惠在视频中也给予了消费者忠告:正规的信贷机构不会在借款前收取任何费用,对任何提前收取利息、服务费和手续费的人一定要进行警惕;其次借款合同最好找专业的律师进行审核,防止合同条款存在问题,留下隐患;借贷过程中要及时保留聊天记录、录音、转账等相关记录证据,以便维权需要,特别是还款一定要留痕,最好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有防骗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生活中保管好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和金融信息,不听信各种来路不明的中奖、返费电话和短信等。 科技时代诈骗手段花样翻新 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任重道远 科技的高效让生活变得更为高效和便捷,大脑每天都要接收大量信息,如何有效的处理和分辨真假成了一种考验,这也让许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用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把消费者变成了“待宰的羔羊”。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帮助整体消费者建立起强大的“免疫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金融诈骗案例的发生。 此次发布的防仿冒金融机构公益视频,就是平安普惠为帮助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发起的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计划中重要的一环。视频以权威法治媒体《法治周末》提供的真实案例为支撑,由用户基础庞大的梨视频制作推出,旨在主要从事前宣传上发力,让更多人掌握反诈知识,提升防骗意识。 本系列视频一共三期,平安普惠还将继续联合《法治周末》和梨视频推出“远离黑中介退保退费联盟”、“树立理性借贷观”等主题视频,帮助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只有金融消费者能力实质上提升了,具备了必要的风险防御能力和金融消费知识,树立了良好和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才能有效运用金融工具,保障广大群众的金融消费安全,并进一步挤压金融诈骗的生存空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