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江苏省司法厅、上海市司法局、浙江省司法厅、安徽省司法厅指导下,推进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论坛暨长三角仲裁发展联盟2022年年会在南京市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同步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商事仲裁发展”,由南京仲裁委员会主办,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上海仲裁协会、南京市律师协会与无锡、盐城、镇江、扬州仲裁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协办。来自江苏省高级法院、国内知名高校、省内外知名律所、长三角各仲裁机构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活动。同时,在线收看直播的超过3000人次。
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霍慧萍指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长三角协同发力、融合发展,推进全面一体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务。《金陵宣言》的成功签署,将积极促进长三角仲裁机构跨区域交流合作和全方位协同联动,有力推动打造能辐射全国并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仲裁品牌,也为南京仲裁学习兄弟机构先进经验、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希望联盟围绕“树品牌促共享、强协同促融合、抓机遇促发展”,共同努力把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和亚太仲裁新高地。
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张亦军强调,仲裁作为法定的纠纷解决制度,是政 府提供的一项基础性、个性化、高品质法律服务。江苏高度重视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工作,今年1-10月份,我省仲裁机构累计受理案件16200余件,标的额324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缓交仲裁费近1300万元,案件类型覆盖房地产、股权交易、金融、保险等众多经济民生领域。建议联盟各成员单位在仲裁制度改革创新、仲裁高层次涉外人才培养、仲裁信息技术共享、仲裁制度宣传推广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作,提升长三角仲裁的品牌形象。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舒国华发表视频讲话,充分肯定了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工作,要求长三角地区仲裁机构紧抓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的战略性机遇,在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开放、司法支持与监督、互联网仲裁、涉外仲裁员培养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强化与国际仲裁组织及境外仲裁机构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打造中国仲裁服务新高地。
开幕式上,在与会机构代表的共同见证下,联盟36家仲裁机构及新加入的7家仲裁机构以云签署的方式共同签署并发布《金陵宣言(2022)》,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仲裁机构深化合作、业务共建、科技赋能,为国内外当事人提供一站式优质、高效、便捷的仲裁服务。宣言既是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仲裁服务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关切,也是对进一步围绕大局履职尽责的征求意见书,将推进联盟合作机制迈上新台阶。
在主旨发言环节,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冰、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秘书长谭剑、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秘书长兼副院长姜丽丽、省高级法院原审委会委员、知产庭庭长、二级高级法官宋健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论坛,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商事仲裁发展”作了主旨宣讲。四位专家、学者展望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长期目标给仲裁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式现代化下商事仲裁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和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仲裁中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坚持需求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多元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困境及解决建议等重点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智慧成果。 主旨发言环节后,长三角仲裁机构、南京市律协代表围绕“后疫情时代下仲裁发展与开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的仲裁高质量发展”为题,分别展开精彩研讨。南京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姜建成在议题讨论中,积极分享南仲经验与做法。 各位代表、嘉宾一致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由于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叠加影响,商事纠纷数量显著增加,仲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长三角仲裁事业协同创新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使命任务更加重要、要求更高、压力也更大。仲裁机构深化改革对于提高中国仲裁机构的公信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仲裁行业都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意义。对如何推动诉调对接、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体制、培养高层次的涉外仲裁人才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各位发言嘉宾并就机构改革思路、改革目标和重点举措、发展经验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展望。 论坛最后,在联盟闭门会议上,联盟一致推举南京仲裁委员会成为新一届轮值主席机构。上一届轮值主席机构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通报年度工作情况,南京仲裁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兼秘书长、南京仲裁办党组书记、主任李华主持开幕式,对论坛进行总结,并代表新任轮值机构作表态发言。 本次论坛暨联盟2022年年会的成功举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关键词,为共同探讨新时代长三角仲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业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探索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机制创新的合作路径,促进区域联动和互联互通。随着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长三角仲裁事业一定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